研发热点领域与新的技术动向
药物的研发领域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也有所变化。在20年前,在研化合物大部分为神经系统药物,共有超过14%的研发项目与之相关;其次是抗感染药物占13%和抗癌药物占13%。2005年,在研抗癌药物排在了首位,占研发项目的27% ;另有1/4的研发项目为生物药,而在1985年生物药仅占10%的份额。
根据礼来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到2010年,有10大疾病将排在新药研发的主要领域,这些疾病的治疗药物可能占到市场的近50%的份额。仅比重最大的肥胖症就有可能达到610亿美元,慢性炎症也将占到7%的市场份额。肺癌将成为最热点的癌症研究领域,其次是结直肠癌和乳腺癌,三类癌症的研发将占到9%的比重。
而新药开发技术正呈现多样性、融合集成应用的动向。
传统新药开发活动主要集中于有机化学、药物化学、药理、毒理等学科和技术,技术专业化分类和多样性都比较有限,因此往往大型的医药公司可以独立开展全部新药研究活动。而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对医药领域的不断渗透,现代新药研究成为科技成分含量很高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多种技术。首先,应用生物合成方法、组合生物合成法、基因工程方法等新方法、新技术开发的新结构资源,将成为新药研究的重要化合物来源;其次,计算机化学、组合化学以及分析鉴定技术的发展,为结构的修饰和改造提供了极为有效的方法和技术;再次,药物的发现传统上依赖于活性化合物筛选的大规模进行,但20世纪后期,国际新药研究机构总结新药研究的经验和规律,应用计算机、自动化等多种新技术,实现了自动化、大规模的高通量化合物筛选;最后,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合成技术、化学合成技术等在新药的制备方面也共同地发挥著作用。
全球制药业正面临创新困境
制药产业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和竞争压力,包括不断攀升的R&D投入,药品审批过程过长带来的专利保护期的缩短,市场开拓投入越来越高,价格压力增加,业界的竞争者越来越多等等,其中创新迷局是制药业目前发展的最大瓶颈,也是制约长足发展的最大羁绊。
1. 研发投入激增,NAS上市数量下降,新药研发效率低迷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全球制药产业面临着创新成本不断攀高、新药上市数量连年减少的不利形式:一方面是平均800亿美元耗资、12年历时的新药开发成本,一方面是NAS上市数量持续下降到197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可谓全球制药业的“创新困境”。
2. 大量“重磅炸弹药物”专利保护到期
为这一创新困境“雪上加霜”的是许多在过去二十多年为跨国公司的利润膨胀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大量药物的专利保护到期,新药产品一时难以上市,即便出于临床试验三期的也是前途未卜,而旗下重磅产品专利到期带来的非专利药市场空间已经引得众多非专利药厂“磨刀霍霍”。
3. 生物技术创新药物短时“难成气候”
一度为制药业带来蓬勃生机和加速心跳的生物技术药,尽管行业处于上升发展期,近几年新药上市态势优于行业整体,但是与化学制药业相比,300多亿美元的市场不过药品大市场的6%,难举大势;而且毕竟处于蹒跚学步的阶段,而且学者的激动远甚于业者的追捧,很多理想中的潜力一时难以将研发成果产业化为市场的产品。所以对多数制药企业来说,生物技术制药美则美矣,前途当然也一片光明,但是显然不是当下的立基。
4. 中药的标准化迷局***尚需时日
发祥于中国、惠及东南亚多国及西方华人聚集地区的中医药,则因为其“神秘性”和“玄学”而一直难以扣开向来要求标准化和“说得清道得明”的FDA的大门,也因此一直作为“潜力股”徘徊在制药业的正门之外。
药物的研发领域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也有所变化。在20年前,在研化合物大部分为神经系统药物,共有超过14%的研发项目与之相关;其次是抗感染药物占13%和抗癌药物占13%。2005年,在研抗癌药物排在了首位,占研发项目的27% ;另有1/4的研发项目为生物药,而在1985年生物药仅占10%的份额。
根据礼来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到2010年,有10大疾病将排在新药研发的主要领域,这些疾病的治疗药物可能占到市场的近50%的份额。仅比重最大的肥胖症就有可能达到610亿美元,慢性炎症也将占到7%的市场份额。肺癌将成为最热点的癌症研究领域,其次是结直肠癌和乳腺癌,三类癌症的研发将占到9%的比重。
而新药开发技术正呈现多样性、融合集成应用的动向。
传统新药开发活动主要集中于有机化学、药物化学、药理、毒理等学科和技术,技术专业化分类和多样性都比较有限,因此往往大型的医药公司可以独立开展全部新药研究活动。而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对医药领域的不断渗透,现代新药研究成为科技成分含量很高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多种技术。首先,应用生物合成方法、组合生物合成法、基因工程方法等新方法、新技术开发的新结构资源,将成为新药研究的重要化合物来源;其次,计算机化学、组合化学以及分析鉴定技术的发展,为结构的修饰和改造提供了极为有效的方法和技术;再次,药物的发现传统上依赖于活性化合物筛选的大规模进行,但20世纪后期,国际新药研究机构总结新药研究的经验和规律,应用计算机、自动化等多种新技术,实现了自动化、大规模的高通量化合物筛选;最后,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合成技术、化学合成技术等在新药的制备方面也共同地发挥著作用。
全球制药业正面临创新困境
制药产业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和竞争压力,包括不断攀升的R&D投入,药品审批过程过长带来的专利保护期的缩短,市场开拓投入越来越高,价格压力增加,业界的竞争者越来越多等等,其中创新迷局是制药业目前发展的最大瓶颈,也是制约长足发展的最大羁绊。
1. 研发投入激增,NAS上市数量下降,新药研发效率低迷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全球制药产业面临着创新成本不断攀高、新药上市数量连年减少的不利形式:一方面是平均800亿美元耗资、12年历时的新药开发成本,一方面是NAS上市数量持续下降到197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可谓全球制药业的“创新困境”。
2. 大量“重磅炸弹药物”专利保护到期
为这一创新困境“雪上加霜”的是许多在过去二十多年为跨国公司的利润膨胀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大量药物的专利保护到期,新药产品一时难以上市,即便出于临床试验三期的也是前途未卜,而旗下重磅产品专利到期带来的非专利药市场空间已经引得众多非专利药厂“磨刀霍霍”。
3. 生物技术创新药物短时“难成气候”
一度为制药业带来蓬勃生机和加速心跳的生物技术药,尽管行业处于上升发展期,近几年新药上市态势优于行业整体,但是与化学制药业相比,300多亿美元的市场不过药品大市场的6%,难举大势;而且毕竟处于蹒跚学步的阶段,而且学者的激动远甚于业者的追捧,很多理想中的潜力一时难以将研发成果产业化为市场的产品。所以对多数制药企业来说,生物技术制药美则美矣,前途当然也一片光明,但是显然不是当下的立基。
4. 中药的标准化迷局***尚需时日
发祥于中国、惠及东南亚多国及西方华人聚集地区的中医药,则因为其“神秘性”和“玄学”而一直难以扣开向来要求标准化和“说得清道得明”的FDA的大门,也因此一直作为“潜力股”徘徊在制药业的正门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