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P,药品,药学,制药,新药,色谱,药品生产,中药,药材,原料药,医药,中间体,药用辅料

专利是威力强大的进攻武器 药企必须清醒

时间: 2008-09-18 01:03:18 作者: 来源: 字号:
2008/8/14/07:39 来源:医药经济报 作者:李旭


有了科研成果,及时申请专利就能得到法律保护,使自己的知识产权免遭他人侵犯。但是,申请专利的作用仅仅就在于此吗?许多国外企业纷纷来我国申请专利,他们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吗?答案是否定的。

专利不仅是护身法宝,还是威力强大的进攻武器。因为,只要在某一领域大量申请专利,进行技术覆盖,就可以形成技术垄断。垄断一旦形成,谁要想在这个领域生产经营、开发新产品,就会受到制约。近几年,我国企业累计向国外企业支付专利费数额巨大。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这个滋味不好受。

另据报载,我国航天航空部检索近年来在华申请的本领域专利,其结果令人吃惊:有近1/3的申请是围绕着新型飞机的螺旋桨进行的,而这正是我国重点发展的项目。很显然,这是国外有计划地动用专利向我国发起进攻,目的在于形成这方面的专利垄断,迫使我国购买他们的产品或专利技术。

在航天领域出现的种种情况,在医药领域也存在。医药产业是朝阳产业,也是世界各国竞争的重点领域,自然少不了专利的介入。据统计,近几年,国外企业在医药领域向我国申请了大量专利。与之相比,我国的企业却显得有些迟缓。从1985年至今的22年间,我国中药发明专利的数量竟然在“原地踏步走”,一直徘徊在1700件左右。

从表面上看,国外企业申请的有些专利暂时不能发挥作用,但它的厉害之处正在于此,它们像一颗颗埋藏的地雷,分布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将制约我们将来前进的步伐。因为医药是一个属于先行者的行业,早期投入大,回收周期长。所以,先行者在技术、市场等方面取得的优势,后来者很难超越。

国外企业的专利咄咄逼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国医药企业必须保持清醒,积极采取对策,加强专利工作,强化专利意识,未雨绸缪。
都是空话
我说几点废话。
1.专利在近阶段的中国似乎还成不了太大的气候。这原因在政策上,而不是科研的问题。

2.这篇报道拿“中药发明专利”说事有失偏颇,专利看的是质量而非数量。不过这个也是政策导向问题,我们以数量衡量创新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了。比如我们发明了多少新药、取得了多少专利(一段时间内还曾统计过“申请了多少专利”),我们有多少科研人员(连打扫卫生的都能算进去)……
在我国申请的专利,多数都可以直接烧掉,没有任何意义;少数有意义的,又是重复来重复去,良莠不齐真假难辨。有些纯粹是为了申请专利而申请专利。

3.专利确实是强大的武器。但在我国真正拿它当武器的很少,甚至有很多专利授权以后过几年连年费都不去缴,完成它其他的“历史使命”后就悄无声息的退出历史舞台了。

4.发明专利的出发点是创新,创新能力得不到加强,科技投入少之又少,凭空谈发明专利无异于痴人说梦。

(完)

我说几点废话。
1.专利在近阶段的中国似乎还成不了太大的气候。这原因在政策上,而不是科研的问题。

2.这篇报道拿“中药发明专利”说事有失偏颇,专利看的是质量而非数量。不过这个也是政策导向问题,我们以数量衡量创新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了。比如我们发明了多少新药、取得了多少专利(一段时间内还曾统计过“申请了多少专利”),我们有多少科研人员(连打扫卫生的都能算进去)……
在我国申请的专利,多数都可以直接烧掉,没有任何意义;少数有意义的,又是重复来重复去,良莠不齐真假难辨。有些纯粹是为了申请专利而申请专利。

3.专利确实是强大的武器。但在我国真正拿它当武器的很少,甚至有很多专利授权以后过几年连年费都不去缴,完成它其他的“历史使命”后就悄无声息的退出历史舞台了。

4.发明专利的出发点是创新,创新能力得不到加强,科技投入少之又少,凭空谈发明专利无异于痴人说梦。

(完)

看看"与巨头抗争的印度表情:药企关注新药研发"

2008年04月11日

来源:医药经济报 作者:王迪 编译

  多年来,印度制药公司一直以他们的仿制专长著称。但是,随着印度政府于2005年颁布了更为严格的专利保护政策,以及美国大型制药企业针对印度同行的专利侵权行为加大了诉讼力度,许多印度制药公司开始将关注点集中在提高自身的新药研发能力上。
他们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要与默沙东、礼来和葛兰素史克这些制药业巨头展开竞争。

  然而,印度药企是否已经做好了应对挑战的准备了呢?

  

  新药研发除了大笔资金投入之外,还有诸多风险,这迫使许多企业不得不对以往的雄心勃勃说放弃。

  研究和开发新药需要投入大笔资金。开发一个新药直至其上市往往需要多年的时间,研发成本高达8~10亿美元。通常,印度大型制药公司在研发上投入的费用大约占其销售收入的7%,这一比例远远低于西方同行的10%~15%。而欧美大型制药公司的收入规模更加庞大,因此,10%~15%的比例无疑让印度公司相形见绌。

  印度卢比对美元的上升趋势也在跟着帮倒忙。过去一年来,印度卢比升值了11%,业内专家表示,这种情况已经吞噬了印度药企与西方同行相比较所拥有的成本优势。目前,印度厂家生产的药品价格大约占美国药品的四分之一,而仅仅在几年前,这一数据尚停留在十分之一的水平上。

  另外,开发新药还存在许多其他风险。去年,由于早期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令人失望,印度最著名的药企之一——瑞迪博士实验室公司放弃了开发一个糖尿病和肥胖症治疗药物的计划。虽然许多印度公司对他们作出的新药研发充满了希望,但是,印度制药公司开发的新产品至少在2011年之前不会上市。

  

  现实迫使印度药企不得不采取一种新的发展战略:剥离他们的新药研发部门,将其发展成为独立运作的公司。

  今年1月1日,兰伯西制药公司批准了一项剥离计划,而太阳制药公司则在2007年年初率先公布了新药研发实体。包括NicholasPiramal和 Glenmark制药公司在内的其他几家印度企业也宣布了剥离其新药研发部门的计划。瑞迪公司最早将新药研发与仿制药生产业务实施独立运作,2005年,这家公司与风险投资机构ICICI创投公司和花旗创投公司合作,设立了一家专门开展新药研发的制药公司。

  在一些专家看来,这种剥离行动充分表明,印度公司正在采取必要的措施,大力推进新药的研发工作。这些实施剥离行动的公司都有让人感兴趣的研发项目。比如,Glenmark公司对一种新的平喘分子化合物抱有很大的希望;而NicholasPiramal公司正在研制一种前景不错的抗癌药物;兰伯西公司正在开发一种疟疾治疗药物。总之,印度当地的制药企业目前大约有60个新化合物正处于不同的研发阶段。

  除了将研发部门独立于仿制药业务之外,位于孟买的 Glenmark公司还在想方设法寻找其他途径,以降低新药研发的风险。8年前,Glenmark就成为印度第一家关注新药研发的公司。去年11月, Glenmark将仿制药业务与研发工作脱离开来,而他们现在又计划在今后6个月里组建专门的仿制药机构。但是,Glenmark也认识到,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将无法承担开发新药的重任。Glenmark目前正在对一些处于临床前阶段的分子化合物展开研究,当这些化合物开始进入人体试验阶段时,他们会将这些发明产品授权给跨国制药企业,比如礼来公司和ForestLaboratories公司。

  去年10月,Glenmark与礼来公司签署了一项协议,将一个镇痛化合物授权给了对方。Glenmark还从Forest公司和日本药企Teijin公司那里获得了1.5亿美元资金,用于开发治疗呼吸道疾病的分子化合物Oglemilast。该药预计在2011年推向市场。

  在美国,Forest公司获批对Oglemilast进行临床试验。Glenmark公司首席执行官GlenSaldanha称,公司有望通过该药获得高达8亿美元的授权费、阶段性付款以及产品的专利权使用费,“我们希望同时利用好低成本药品和高端创新产品”。

  与此同时,几年前开始在印度兴起的药品合同研究和生产服务(CRAMS)行业也在发展壮大。KPMG公司去年11月份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得出这样的结论:全球CRAMS市场规模将从目前的200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310亿美元。印度在这方面有一支重要力量,那就是NicholasPiramal 公司,该公司通过收购行动取得了持续的发展。它与跨国制药公司在合同研究和生产领域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专利这玩意,要么不发威,一发威就要人命.再小的专利,一旦告你侵权,从应诉,无效,从中院到高院,要牵扯一个公司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尤其是前途未卜的诉讼结果让人度日如年.因为一旦被判侵权,就意味着赔钱和拱手让出市场.所以千万别小看那薄薄的几张纸,关键时刻可都是杀人利器呀!
国内医药企业对于专利问题近几年开始逐步重视起来,因为吃了几次亏,更关键的是突然发现,国外2000年以后批准的新药,没几个好仿了,因为老外都提前申请了专利,一个新药后面有大量的地雷,谁也不甘轻举妄动,但这样以来又面临断炊的危险,所以药厂现在极为尴尬,心痒痒又不敢下手,一下手老外就拿起专利的大棒打你。所以,国内的药厂要正视现实,从修好自己内功着手。项目调研时首先把专利问题查清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么。另一方面的,要修炼自己的外功,主动进攻,先把别人的大棒给撤了再下手,这一点,国内的药企要好好向印度的药厂学习。

专利这玩意,要么不发威,一发威就要人命.再小的专利,一旦告你侵权,从应诉,无效,从中院到高院,要牵扯一个公司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尤其是前途未卜的诉讼结果让人度日如年.因为一旦被判侵权,就意味着赔钱和拱手让出市场.所以千万别小看那薄薄的几张纸,关键时刻可都是杀人利器呀!
国内医药企业对于专利问题近几年开始逐步重视起来,因为吃了几次亏,更关键的是突然发现,国外2000年以后批准的新药,没几个好仿了,因为老外都提前申请了专利,一个新药后面有大量的地雷,谁也不甘轻举妄动,但这样以来又面临断炊的危险,所以药厂现在极为尴尬,心痒痒又不敢下手,一下手老外就拿起专利的大棒打你。所以,国内的药厂要正视现实,从修好自己内功着手。项目调研时首先把专利问题查清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么。另一方面的,要修炼自己的外功,主动进攻,先把别人的大棒给撤了再下手,这一点,国内的药企要好好向印度的药厂学习。

总之得有资金支持!否则一切免谈!
有些观点与qingJH 不同,也想请教一二。借你的帖子一用。



我说几点废话。
1.专利在近阶段的中国似乎还成不了太大的气候。这原因在政策上,而不是科研的问题。
政策上还是鼓励的呀?好像国家、省、市、区都在鼓励也很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呀!我想主要还是企业思想的意识?是否能加大科研方面投入?做研究的能否真真静下心来研究、来思考、来试验?目前专利把关也是很严的,授权率大约占总申请量的10%吧!


这里就有一个新的案例,讨论吧。

还是小心好,不小心趟在地雷上,缺了胳膊或者腿的,怎么办啊?
本不想多说的,既然提出来,我就再做下解释。
1、国家鼓励政策的问题出在了执行上。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是依靠科技主管部门的配套政策来实施鼓励政策的。自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公布以来,科技、发改、国防科工、财政、税务、人事、信息、商务、银监共出台配套政策50余个,而后仅科技主管部门对应的出台配套政策实施细则又有70个以上。试问,有多少企业了解这些政策?企业享受了多少优惠?(附件里是其中一篇实施细则,通篇新闻联播式陈述+议论,相信很多人没见过,见过的多数也不见得知所云)
国家目前每年的科技经费以百亿计,政策的导向是大飞机、大联盟、大基地……凡事求个“大”字,个人看来更像是政绩的大跃进。这样的政策环境下,试问有多少科研人员愿意在专业的领域里埋头几年、几十年专攻基础研究?而我们科研确实的正是基础研究这一块。举个简单的例子,为什么我们的青霉素杂质含量比欧美的高?这项研究有多少人在做?做的人有多少是脚踏实地的做?
关于专利把关变严的问题,是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开始的事情。前几年国家鼓励中药现代化,于是中药材、中药组方、组方适应症专利铺天盖地,授权也铺天盖地,弄得真正搞科研的怨声载道,于是有了这次改革。我谨希望不要将专利授权搞成“集中审评”那样,还出个百分之几的通过率。听说前阶段知识产权局招了几百专利审查员,培训个把月即可上岗,不知专业水平怎么样。

2.目前很多问题都是,大胆创新、敢想的人不少,敢做的人不多,做的也不是拿自己的钱做(前几年拿自己钱做的那些人估计都沦落到给人打工了)。提到一流企业,我想到国内那些能入流的企业,有多少是在重视知识产权,不要提数量,抽出1、2个让我们制药的开开眼的专利就行,能拿得出来吗?
还有就是我们的技术,我们现在有多少企业愿意自己搞一类的?搞一类的又有多少是真正想通过生产来产生效益的?为什么我们除了青蒿素之外再也找不到值得我们骄傲的自主研发的成果?技术水平上不去,再多的LJ专利堆砌的城墙也没有用,人家是用飞机的。

3.在国外,因为没有中药保护、没有新药监测期,所以原研技术利益的焦点都集中在了专利上,人家自然重视。我国化学药方面的大型企业,不是大规模做原料药的,就是大规模做普药的,少有几个依靠点高技术的,也是仿国外的制剂,而后在国内小打小闹,所以对于专利这个东西,多一个不疼,少一个不痒,仅仅在骗点国家的资金(对不起,说的难听了点)时才想起专利的好。所以专利不受重视,其根本原因是牵扯不到自身的利益。

4.在医药行业的人都知道,国内有实力的企业每年的科技投入有多少?我们通常都喜欢看漂亮的数据,熟知这漂亮的海绵里有多少水分。这一点我不想多说,我只举个例子,一个每年申请发明专利数量以百计的企业,我们说他创新水平高,还是他的写手多?

新建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 (33.5k)
多长长见识也行!丢一下丑也不怕!

我入行不深,我的观点根深地固了。就我所处的环境简单的谈谈吧!

1.企业享受了多少优惠?
如果能够申请专利,而且授权了。有这个本本,在加上企业的经济情况,你可以申请省市基金,甚至科技公关项目以及973或863项目资金支住。

对于私有企业或集团公司来说,他们是主题,能有一点优惠就够了!就拿一般的小项目来说吧,关系搞得好的话也可以申请50万或者贴息!
难得LS对医药创新的前景充满如此高的信心,相信如果可以看到我国医药能够赶上国际大趋势,应该依靠的就是LS这样的执着人才。有时也许真是态度决定一切,可能态度将决定中国医药人未来不同的出路。凡事都有柳暗花明,条条大路通罗马,不管依靠什么途径,也许像LS这样执着科研创新的人多一些,依靠创新发展中国医药的路才会更宽一点。

最后说两点:
1.中药保护虽没有专利期长,但因在产品上市之后,加上延期保护,一般有14年,而作为真正的专利产品,上市后很难有14年的专利期,且专利是可驳回的,但是中药保护通常具有法律强制性。
2.专利的质量包含2方面含义,技术的创新性和专利本身的严谨性。我所知一家机械制造企业就是因为前期申请专利时,专利本身不严谨导致国外公司侵权投诉无门的。这样的情况应引起重视。
我的意识是只想说明中药保护是中国独有的、独特的!他是在申请成了药品拿到批准文号的品种才能申请(个人认为)。专利则不然,可以没有品种!这样专利就重要些!

您说且专利是可驳回的,不错!这就要求自己会保护自己的专利。凭空构造设计的专利可能存在漏洞,但脚踏实际设计和试验的专利,加上有效地保护范围怎能被驳回?

关于时间,是相对的!没有效益(或者效益不大)的保护,没有效益(或者效益不大)的专利,谁愿意交钱呢?
我的讨论结束,还想听听大伙的意见,取长补短!!
学习了 我想 qingJH是做中药的,chemist_yx 一看就是做化药的,两人说的都有道理 是在各自的领域中。化药的专利保护可能要中药的好做些,保护起来也好一些,但是中药一直没有选好发展方向,走出中国自己的路来,反倒是崇洋媚外,越想得到老外的认可,越偏离正确的方向。用化药的研发模式套用中药的研发,是行不通的。中药的还是和中医的一起好好研究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楼上的诊断有误。
我跟chemist_yx站友比较熟。
study~~~~~~~
说句实在话:目前的所谓中药有什么专利?有什么值得去专利?中药能专利吗?中药是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用药,遣方用药,因人而易。现在那些中药专利准确的讲应该划为天然药物,与中医并无关系。中医中药不需要创新,能传承下去而不灭亡就不错了。
其实说到底,专利就是个钱字,一项有价值的投资而已。国外药企为什么这么重视专利,花大价钱到世界各国申请专利,花几百几千万美元打专利侵权官司?因为在法律制度健全的规范市场,一项有效的专利就意味着垄断,就意味着滚滚而来的利润。如果你的专利存在缺陷,那就很容易被对手攻破,仿制药厂商就会趁虚而入。明白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国外的专利律师费用为什么会这么贵,正是这些专业律师的工作使得那些有价值的发明能被法律有效保护,从而保证为药企带来大量利润,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国外药企这么重视知识产权,因为他们知道知识产权就是一项投资而已,而其汇报就是未来的垄断销售收入。
反观国内的药企,又有几个能明白这一点?心血来潮了才申请几个专利,有几个企业能够有完整的专利战略规划?又有几个企业能够明白寻找专业的专利代理人工作的重要性,又有谁评估过专利申请文件的质量?经常听到开始花几千块去申请专利,最后发现侵权了才发现自己的专利漏洞百出被对手无效的悲剧,让人扼腕长叹。
专利是进攻利器,更是防御的盾牌。你几时听过IBM,inte被人告侵权?任何一个公司想告他们侵权,先要掂量掂量他们手中成千上万件的有效专利,可别偷鸡不着反蚀把米。国际大公司都是有默契的,相互间达成联盟,然后专门对付后进的小公司。大鱼吃小鱼,这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国内的企业要想走出去,专利二字,是国内企业家嘴里沉甸甸,想绕却怎么也绕不开的话题。面对这些大鱼的围追堵截,要走的路还长着呢。
  如何看待和理解专利,取决于你站在什么高度和角度.
  看看发达国家制药企业的研发和商业模式无不与专利息息相关,不管你是创新还是仿制,没有对专利”无知无畏”的.
  你听一听,看一看,国家领导人出访,有多少次提及知识产权,你或许早已习惯把这当作新闻中最无聊话题之一.外企在国内几时停止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呼声,其中尤以制药企业最为积极和踊跃.如果你不懂专利,你不会去想一想,外企及其背后的外国政府,会白花花地砸银子,耗费资源,是来帮助中国完善法制建设的?
  中国政府的每项承诺背后,是谁在面对着利益分割格局的改变,切肤之痛?去看看如今FDA,EMEA新批准的药物有几个可仿?再看看周围有多少人已经虎视耽耽.当年法律法规改变时候,有人做到先知先觉,未雨绸缪吗?
  已经WTO好几年了,中国特色的制药企业发展模式还能持续多久?你可以不愿意走出去,但是你还能挡住别人走进来吗?专利可能还不入很多人的法眼,但你能还继续保持视而不见吗?
  去想一想为什么那么多企业已经越来越重视专利了,但是还被卷入到专利纠纷之中,为什么?
持有中国中药制剂的发明专利自然人像是在做梦,而且是个需要交费的高级梦:
1、药监局说:专利可以直接申请药品批件,需要持有药理毒理检测报告、临床试验基地的检验报告、制药企业的约定报告......需要自己找
2、医院说:我们只用上市的药品,医患关系这么紧张,谁感那病人做实验啊
3、药厂说:做专利药投资太大,启动资金至少需要200万,还需要找医院,麻烦事太多,不如做药典品种,无风险
4、药学院说:做药理时间长,费用高,至少需要50万
5、安评中心说:把你的精确配方和制剂成药带来,费用面谈
唉,专利对于财团来说是个宝,对于诊所来说.......不知道说什么,就算一个缴费的献方运动吧,中药专利的路究竟在哪里?
我来陈述一个事实,就我们公司而言,真正有价值的专利都直接转让给老外去申请了,国际专利年费可不是一笔小数字啊!国家又能帮到我们什么呢?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匿名发表